Nikon AF-S NIKKOR 50mm f/1.8G 定焦鏡食物與產品照片分享

by / /

Nikon 50mm f1.8G

從 DX 換到 FX 約莫是 2015 年 5 月左右,為了能夠完整的利用全片幅之優勢,就在眾多 FX 鏡頭中,選擇了入門代表的定焦鏡「Nikon AF-S NIKKOR 50mm f/1.8G」,選這顆入手原因不疑有它…就是便宜,公司貨不到 8K 平輸更是便宜到不行,對於還不習慣全片幅的我來說,這顆可以說最經濟實惠了。

而因為工作與興趣的關係,手邊僅有標準變焦鏡「Nikon 16-85mm F3.5-5.6G ED VR」,這顆被我用到蒙皮脫落(膠帶黏上)、對焦異音、鏡頭無法抗拒地心引力;而定焦鏡主要則是拍攝產品開箱、食物,以及輕裝出遊時的選擇。

50mm f/1.8G 這顆定焦鏡,就我習慣的主題來說並不是太合適,主要原因在於最近對焦距離與最大放大倍率,讓我在拍攝產品上常常留白,最後則是將影像區域調成 1.2x,這樣拍起來產品的大小與比例較習慣,但近拍這則較無解。

而食物拍攝方面,主要是記錄美食為主,室內我都習慣光圈定在 f4 拍攝,但由於室內光源不定,再加上不希望把 ISO 拉太高的關係,因此常常景深過淺,而且我又不想站在位置上拍照,屬於速戰速決派,點完菜單後就先確定餐桌的光線與白平衡(我習慣拍衛生紙,之後回家軟體自訂),大概會測試個幾張確定光圈、快門與 ISO 之後,就等著美食上桌!一上桌,會先喬好較能一張表達食物的角度,接著拿起相機選擇幾個對焦點快拍幾張,這通常不會超過 5 分鐘,搞定後就能大快朵頤享受美食。

接著挑了幾張使用 50mm f/1.8G 拍攝的照片來與大家分享,就當作這顆鏡頭的記錄。

 

Nikon AF-S NIKKOR 50mm f/1.8G 照片分享

第一張是「麵屋輝 TERU」的辣沾麵,這家店在還沒搬家前,還滿常跑去吃沾麵,麵條好吃、口味都相當讚,但自從搬家之後聽說味道與以前有所不同,之後就沒再光顧了,老實說就是因為這家店,讓我喜歡上吃沾麵。拍攝上光圈 f4、快門 1/60、ISO 400 進行拍攝,後製主要是自訂白平衡、微調曲線。

Nikon 50mm f1.8G - 0 - 麵屋輝 TERU 來自大阪好吃的沾麵
↑ 麵屋輝 TERU 沾麵,光圈 f4、快門 1/60、ISO 400。

 

第二張則是「Nagi拉麵特別王豬排沾麵」,豬排、沾麵的結合,瞬間吸引我跑去吃了一回,雖說口味特別但豬排沾醬,把麵弄得過鹹有點小可惜。拍攝上,光圈 f4、快門 1/50、ISO 400 進行拍攝,後製主要是自訂白平衡、微調曲線與亮度。

Nikon 50mm f1.8G - 1 - Nagi拉麵特別王豬排沾麵
↑ Nagi 特別王豬排沾麵,光圈 f4、快門 1/50、ISO 400。

 

第三張「台灣咖哩」這則是最近吃的美食,綜合咖哩有著蔥花、生蒜、肉燥與生蛋黃,並搭配日式咖哩醬汁、炸豬排、炸雞塊以及豬肉片,最愛的則是將蔥花、生蒜、肉燥、生蛋黃,摻著咖哩配著飯吃,這味道就超正點了,至於配料方面肉片與咖哩屬性相當合,而炸物方面則是普通些,但不論是炸物、飯量都非常足夠,吃完真的超飽。

拍攝上則是光圈 f4、快門 1/50、ISO 800 進行拍攝,若飯後面的炸物也能在景深內就滿足了。

Nikon 50mm f1.8G - 2 -台灣咖哩蔥花、生蒜、肉燥 + 生蛋黃,搭配日式咖哩醬汁、炸豬排,還有炸機塊、豬肉片
↑ 台灣咖哩,光圈 f4、快門 1/50、ISO 800。

 

接著產品照方面,因為都是開箱用途,所以打光的方向基本上都一樣,也比較不會因為產品的材質而改變拍攝的方法,除非遇到金屬面或鏡面的產品時,才會比較花時間調整主燈的位置、該遮該擋的反射面,但老實說這兩種材質,真的很難只用一盞燈搞定,且我自己喜歡拍得比較亮,所以遇到這類難搞產品時,通常都會花我較多的時間在拍攝上。

拍攝都是使用離機閃,閃燈 1/1 出力搭配 GamiLight SQUARE 43 正方柔光罩 + 柔光內罩進行拍攝,角度我習慣燈在相機的左上方;除非遇到需要透過快門長曝,將產品的螢幕、LED 背光捕捉下來,才會改成手持閃燈,相機則上腳架的方式進行拍攝,這時候閃燈的位置則會較隨意。

下圖則是 ASUS ZenFone 搭配 LolliFlash 雙色溫補光燈所拍攝的照片,這張簡單就是相機對著補光燈直接拍,光圈 f16、快門 4、ISO 100-1EV 進行拍攝,相機設定後簾同步,燈的位置應該在產品的右側前方,就拍出那一絲絲的光芒與機身的髮絲紋。

Nikon 50mm f1.8G - 3 - ZenFone 持續燈
↑ ASUS ZenFone + LolliFlash,光圈 f16、快門 4、ISO 100-1EV。

 

接著這張與上一張拍攝大致相同,產品則是 ZenFone Selfie 使用前鏡頭與持續補光後,透過相機自拍的照片,當時公司有兩支腳架的關係,所以相機與閃燈都鎖在腳架上拍攝,閃燈正確位置是相機的左後方。拍攝上則是光圈 f9、快門 5、ISO 160 進行拍攝。

Nikon 50mm f1.8G - 4 - ZenFone Selfie 自拍
↑ ZenFone Selfie 自拍,光圈 f9、快門 5、ISO 160。

 

拍攝這張照片的位置,其實就在我的辦公桌上,直接在裸測架上拍攝,主要想表達的是 Avexir 發光 SSD 與 RAM,而為了讓桌面瞬間乾淨,則是直接拿了幾張半開黑卡紙,這裁小可以當黑卡搖,大張一點就能直接立在桌上來擋雜物,一試成主顧多買幾張好用。拍攝上則是光圈 f10、快門 3、ISO 320 進行拍攝。

Nikon 50mm f1.8G - 5 - Avexir 發光 SSD、RAM
↑ Avexir 發光 SSD 與 RAM,光圈 f10、快門 3、ISO 320。

 

現在電競鍵盤不 RGB 都不電競了,但老實說 RGB 玩得漂亮,鍵盤真的好看,這把是 Logitech G810 採用自家 ROMER-G 機械軸,RGB 背光直通鍵帽亮度勻稱且美觀,拍攝這種 RGB 波浪背光的,絕對不能曝光太久,因為曝太久顏色會混合,導致原本彩色拍出來變成兩種色系而已。當然若鍵盤能控制色彩循環速度則更好,這張拍攝時是光圈 f8、快門 1/20、ISO 640 進行拍攝。

從上述幾張拍攝螢幕、背光的照片來說,這張快門來到 1/20、光圈也調整到 f8,目的就是希望能拍下鍵盤多彩背光的狀態;而在拍攝這張時,誤打誤撞將閃燈擺在鍵盤右前方,且閃燈與鍵盤高度相當,因此將鍵帽側面給拍亮,更能展現鍵帽的層次感;以往都是由高往低打燈,拍出來的照片就沒這張這麼立體。

Nikon 50mm f1.8G - 6 - Logitech G810
↑ Logitech G810,光圈 f8、快門 1/20、ISO 640。

 

下面這張,則是 AORUS X5S V5 MultiCam 筆電 A 件表面,這台有著水轉印的迷彩風格,在拍攝上可以說相當省力,只不過在拍攝 AORUS 的 Logo 時,借用其鏡面的效果,讓它反射出橘黑兩色;其實這反射,是直接拿產品外盒(黑橘)來進行反射,拍照之前真的要多觀察這些小細節。這張拍攝上,則是最標準設定光圈 f11、快門 1/200、ISO 200,這組設定可以說是我拍產品的起手式。

Nikon 50mm f1.8G - 7 - AORUS X5S V5 MultiCam
↑ AORUS X5S V5 MultiCam 筆電 A 件表面,光圈 f11、快門 1/200、ISO 200。

 

最後一張產品照,則是 ASUS Strix GTX 1080 顯示卡,在開機狀態下拍攝 RGB 背光,拍攝上與前幾張長曝的產品相同,光圈 f11、快門 1/5、ISO 200 ,而閃燈的位置一樣在顯示卡的前方相同高度,如此一來就拍出這張霸氣三扇的顯示卡。

Nikon 50mm f1.8G - 8 - ASUS Strix GTX 1080
↑ ASUS Strix GTX 1080 顯示卡,光圈 f11、快門 1/5、ISO 200。

 

最後一張則是 50mm f/1.8G 在 FX 下所拍攝的景致,在盛夏的某天晴朗日子中,就帶著一機一鏡登上象山六巨石處,所拍下的 101 夜景照片。50mm 的畫面相當滿,當時是光圈 f11、快門 20、ISO 100-1EV 進行拍攝並搭配黑卡來拍攝,老實說自從工作之後,就很少拍風景更別說黃昏夜景了,追風景真的要看天與運,希望哪一天能夠去追全台的美景。

Nikon 50mm f1.8G - 9 - 象山101夜景
↑ 象山 101 夜景,光圈 f11、快門 20、ISO 100-1EV。